南宋陈亮著《美芹十论》,出典为古时一人自以为芹菜美,欲以献贵人。
谢泳学术简历
《他们的岁月》(作者彭小莲,当年胡风集团案重要人物彭柏山的女儿)《我家》(作者遇罗文,遇罗克的胞弟)这两本书都是非常私人化的回忆文本,但却传达出了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精神。最好的回忆录是有细节的回忆录,这两本书就是以细节见长的。
在老一代知识分子当中,人们比较熟悉的有骨气的知识分子是梁漱溟和马寅初,其实还有一个被遗忘的知识分子:董时进。此何人?又有何事?
以1952年6月《文汇报》“肃清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毒素的文艺作品的影响”为例,讨论中国当代文学转型的发生问题。
看了五十年代的几份具体生动的材料,不由地想到:我们过去总以为大陆是一个计划经济,其实它更要计划思想。与计划经济相比,计划思想带给人们的精神重负更大。
当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名言:“所谓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”,今天常被人引用,值得为之深思。
《从院士到学部委员》刊出后,有熟悉和不熟悉的朋友给我提了一些意见。他们认为这篇文章有一些地方不够准确,有些判断有失当之处。作者感谢朋友的意见,促进他进一步的思考。本文就陈寅恪的个案作些商榷。
现在胡适的书我们也印了不少,但那些书的读者多是研究者,其实现在最需要看胡适文章的,我以为还是青少年,为什么呢?本文作了个尽可能简短的说明。
一个世纪的路已经走完,我们能够毫无忧虑地坦然面对新千年吗?恐怕还是应该认真思考我们已经走过的道路和将要走的道路。
作者认为现代大学不是始于京师大学堂,而是始于清华大学,因为现代大学有它特定的涵义。中国现代大学奠基者所作的制度设计,很值得今人玩味。
比较二三十年代的文人群体及其代表人物,看来胡适的民主风度是值得称道的。一个人或文人群体,其风度和气质都会影响其学术成就。
余杰对余秋雨文革经历的批评和他自己的态度,引起人们注意。。为什么余秋雨会有这样的表现呢?我们可以把眼光放远一些,离开余秋雨,向比他更年长的那些知识分子身上看去,从他们的经历中,找一点对我们了解余秋雨有帮助的东西。换个角度来观察余秋雨,也许我们就能更深入地看待他的写作,也就能对的他文革经历有不局限于他个人的评价标准
赵俪生的回忆录,讲到他和杨联陞1987年在美国的一段不快。回顾历史,这实际隐含着他们早年在清华时就埋下的思想冲突。这也就是我为什么特别留意赵、杨冲突的由来。
回忆四五十年代的几件事,议论有没有人情味的问题,令人感慨。
就生物学界的泰斗(毛泽东称之为“生物学界的老祖宗”)胡先骕为什么没成为学部委员的问题,引用新的材料,进行的一番讨论,发人深思。
王力先生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大家,但并不是一个书斋式书生,然而无论他的社会理想,还是学术价值,都曾在文盲主宰学者的时代遭到无情的打击,后来呢?……
由翁文灏回国前后的心情及后来的遭遇,引起浮想联翩
从这封信看,青年顾准在对历史的识解上,还是比不上王芸生,但到了六七十年代,顾准却超越了王芸生,从顾准和王芸生这个前后变化中,我们就可以感觉到许多沉重的历史内容。
对于个人主页,我的认识是这样的:这是自己的园地。前几年,我在研究储安平和《观察》周刊的时候,常常想着自己什么时候也可以像他当年那样有一个自己说话的园地。有了个人主页以后,我觉得虽然电子媒介和印刷媒介还是不同的东西,但那个梦想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现。
这是作者的“我有一个梦”,不过比起马丁·路德·金,这个梦似乎太小了些。不过,谁也说不来多会儿才能梦想成真。
既能治学又能治事的知识分子,本来并不多,再加李宗恩又是从事医学教育的,并非易出错的人文学者 ,可是他在五十年代的遭遇,实在令人扼腕。
由叶利钦的顺应历史民主潮流,想到从上海市长到“台湾省主席”的吴国祯,想到他对民主的认识和主张,思昔抚今,是很有些想头的。
友情链接:万圣 博库 思想评论 哲学传染源 二十一世纪 戊戌变法纪念 纪念刘光第专辑
以下为2000年新作。鼠标移到文题上可看到简介,点击可浏览全文。
|
|
如果要将其下载到硬盘上离线阅读,请访问
|
|
浏览2000年以前的文章请进 |
|
要想看看文章中人物的照片,请访问“千百亭” |
最近更新时间:2000-08-01